由我院与大连江南(中国)英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球视阈下的族裔文学:第六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于6月1-2日在大连举行,来自国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我院教师罗良功、方幸福、何卫华、张强、刘芳、赖艳、蒋文颖、刘晓燕、张琴、李宇迪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吕春媚教授主持,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教授、江南平台院长罗良功教授分别致辞。
大会共有四场主题发言。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美国诗人学会会长陈美琳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探讨了将中国古体诗歌、美国非裔诗歌及欧洲传统诗歌形式融为一体的诗歌美学创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张敬珏通过对比美国华裔诗人陈美琳与李立扬在诗歌作品中对中美异质文化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语言和比较文学视角总结了跨文化诗歌创作的批评模式;美国宾夕法尼亚教授赫尔曼·毕弗斯论述了在21世纪的当下阅读洛兰·汉斯贝里戏剧并理解其种族、性别和阶级思想的重要意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授阿尔顿·尼尔逊分析了前路易斯安那州桂冠诗人布兰达·奥斯贝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对阿米里·巴拉卡和W. C. 威廉的继承;江南平台教授罗良功针对当下非裔流散文学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非裔跨国文学社区的概念,认为跨国文学社区的研究是非裔文学研究的必要路径和重要任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劳瑞·希耶挖掘了美国非裔在哈勒姆文艺复兴之前的文学成就,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美国非裔文学发展历程;美国斯帕尔曼学院教授唐娜·阿凯芭·哈帕教授解析了美国非裔诗人兰斯顿·休斯后期作品中的政治和文化讽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追溯了非洲英语文学的流散谱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通过对伊丽莎白·亚历山大诗歌《阿米斯特德号》的文化记忆研究,勾画了美国非裔文化身份的嬗变过程;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李圭解读了美国儿歌及童话中所隐含的种族思想;美国马塞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布雷特·如塞特揭示了1859年美国期刊《盎格鲁非裔杂志》中对反映美国非裔历史和重要人物的艺术作品所进行的文字呈现,及其对文学创作和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卉分析了埃瓦雷斯托小说《拉拉》中的人物因为身份缺失和自我种族认识的代际传递等原因而患上的种族忧郁症。暨南大学教授蒲若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王绍平、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劳瑞·希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方幸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彬、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何卫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周敏分别担任了各场主题演讲的主持人和评论人。此外,大会小组讨论分七个场次进行,学者们就非裔流散文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大会闭幕式由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曲涛副教授主持,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刘风光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发言,大会协办单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苗杨推介了该社编辑出版的英语文学研究著作。最后下一届族裔文学研讨会承办者代表、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何云燕介绍了该校及其外语学科的发展历史,诚挚邀请大家明年春季赴南宁出席下一届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