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22日,第九届中美诗歌诗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江南平台主办,《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百余位中美学者齐聚武汉,就诗歌研究(尤其是中美诗歌诗学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问题展开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江南平台院长罗良功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美国斯坦福大学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院士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院士分别发表致辞。
任校长在致辞中说,正值我校欢庆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国内外学者云集与武汉,共襄第九届中美诗歌诗学学术研讨会之盛举,不仅为我校博大厚重的人文传统增光添彩,也将促进我国文学研究发展和人文繁荣。
帕洛夫院士和伯恩斯坦院士代表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并祝愿本系列研讨会不断创新、推动中美诗歌诗学研究与交流。聂珍钊院士作为中美诗歌诗学研讨会发起人,在致辞中热烈欢迎来自中美的学者诗人们莅临武汉,并回顾了这一系列学术会议的历史发展,对今后的学术发展和学术关切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当前中外学人在诗歌研究领域面临的技术问题、艺术创新问题。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包括“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美诗歌交流”“新时代中国的外国诗歌研究新发展”“声音、视觉、语言:诗歌文本研究”“诗歌与诗歌批评理论研究”“中外诗歌批评”“诗歌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等。
在一天半的会期中,16位专家在线上或线下作了大会发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玛乔瑞·帕洛夫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查尔斯·伯恩斯坦合作进行了主旨发言,阐释并述评了帕洛夫新著《虚薄——微观诗学实验》中的主要观点。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校长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钱兆明作了题为“蒲龄恩与车前子合作创新杜尚理念的诗歌实验”的发言。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讲座教授顾明栋的大会发言通过比较刘勰与福柯的文字观与人文观,讨论了文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文学化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作了题为“理解前浪漫主义”的大会发言。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杰出教授史蒂文•特雷西(Steven C. Tracy)以音乐表演和学理论述的方式阐释了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代表诗人斯特林•布朗的布鲁斯诗学。北京联合大学黄宗英教授以其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为例分享了其英美诗歌赏析课的教学策略与教研心得。西南大学罗益民教授作了题为“诗歌作为形式的拓扑:从声音、视觉、语言到文体”的大会发言。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卢嫣美(Lauri Scheyer)的大会发言从美国非裔女诗人的文学处境与艺术价值出发,批判档案学研究中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偏见。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姚强(John Yau)基于自己的诗歌创作经历,追溯了中美诗歌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四川大学熊辉教授的大会发言分析了外国诗歌形式误译的几种类型及成因。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了“诗歌多维文本”理论,并阐述了其作为诗歌批评方法论的理论内涵、学理依据与批评实践方法。广州大学黎志敏教授的大会发言从西方诗学观照视角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了问题梳理与反思。湖南大学教授黄晓燕的大会发言考察了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声音为视角,探讨了诗人的“非理性诗学”。东南大学副教授朱丽田通过比较研究保罗·克利的绘画和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探究了普拉斯诗歌中的跨艺术先锋特质。华中师范大学曾巍教授的大会发言聚焦于格吕克《鸟巢》一诗的结构,阐释了该诗所揭示的“编织诗学”。
王欣、罗良功、黄宗英、罗益民、以及齐鲁工业大学教授谭小翠、东南大学朱丽田、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段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王丽丽、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史丽玲分别主持和评议了大会发言。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2个为研究生论坛和4个小组研讨,分别就中美诗歌翻译、交流与融合、诗学与批评、美国诗歌研究、新时代中国的外国诗歌研究新发展进行了探讨与交流。深圳大学教授黄永健、湘潭大学教授熊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亚婷、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姜艳等分别参与了相关分组的主持和点评。
大会闭幕式由广州大学教授、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秘书长黎志敏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教授致闭幕词。
据悉,中美诗歌诗学系列研讨会缘起于我校于2007年召开的“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11年在我校召开首次研讨会,随后在上海、济南、洛杉矶、昆明、武汉、杭州召开多届会议,形成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本次大会是在由于世界疫情影响下停顿三年之后首次召开,是中美诗歌诗学学术研讨与国际文学交流的盛事,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诗歌繁荣及其学术交流与发展。
文字:何彤
图片:欧阳张箭 谢绮敏
校对:汪龙玥
审核:罗良功、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