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江南平台
  • English
  • 旧版网站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江南平台 >> 新闻中心 >> 外院新闻 >> 正文

何卫华教授应邀参加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22-11-10 18:17  阅读次数:

 

2022116日上午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年会第10分论“世界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分论坛由我院英语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何卫华教授担任召集人,分论坛下设三个讨论小组,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19位专家和学者共赴云端,参与了本场分论坛的讨论

 

 

第一小组由华中科技大学的谭渊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影、外交学院的冯洋、华中师范大学的李睿、华中师范大学的孔煜、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雪松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高翔共6位学者依次发言。陈影副教授深入探讨了《讲故事的人》本雅“雅努斯”风貌的伦理观;冯洋老师从《什么是诗歌》中刺猬的绝境入手来探讨德里达的诗歌伦理;李睿主要分析了《朝圣者之路》中的种族暴力和情感共同体;孔煜通过《息•望•忆》来展现加勒比地区的种族记忆,管窥加勒比女性的生存境遇,揭示加勒比女性反抗殖民与男权世界以及一切成规与束缚的心声,并指出加勒比女性的解放之路;李雪松通过阿迪契短篇小说《一号牢房》揭示了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社会秩序失常之苦、语言文化失真之痛、教育理念失衡之惑,并由此指出成长书写对于尼日利亚等新兴民族国家国族建构的重要性;高翔从后现代主义解构的角度探讨了《中间航道》中对美国奴隶贸易历史的戏仿,并以此来反思当下的种族主义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恩维教授小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认为六位学者的研究主题鲜明,覆盖面广泛,具有世界主义视野。

第二小组由外交学院的冯洋老师主持,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国荣、华中科技大学的谭渊、华中师范大学的俞茉、东北大学的杨林、华中师范大学的吴雅芳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李晨龙共6位学者发言。国荣副教授主要探讨了希利斯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的影响;谭渊教授从《金镜》出发,研究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其中的政治伦理;俞茉通过论述吉尔罗伊“黑色大西洋”的理论发展为当代流散群体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杨林副教授主要对布达佩斯星期日学术圈进行研究和历史梳理,并提出了如何实现人的整体性;吴雅芳主要探讨了扎迪•史密斯的《美》中的种族书写和美学诉求;李晨龙从《东方芭蕾舞女》出发,对黑人知识女性和彼岸美学进行了分析何卫华教授对本组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在对每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评论的基础上,何卫华教授还就文学的“旅行”、世界文学的伦理以及理论的创新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小组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国荣副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的何卫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恩维、桂林学院的蒋瑛、华中师范大学的聂盼婷、烟台文诚教育的宗冰洁、华中师范大学的操子琪和刘萌怡7位学者发言。在回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天下观”的基础上,何卫华教授论述了《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对中国版本的世界主义的构建,同时还分析了影片中的“世界主义”伦理观;陈恩维教授分析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汉学对英国汉学家汤姆斯的双重影响,探讨了中西文学之间交流互鉴的路径;蒋瑛分析了《残月楼》中华裔与印第安原住民构建的跨族群命运共同体,从共同体解构的原因出发探讨了族群伦理重构的必要性和意义;聂盼婷主要对利维《小岛》中的帝国怀旧的类型与英国性重构进行分析,并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宗冰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出发,详细解读了《巴马修道院》中的幸福观;操子琪以《美国佬》中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流散者为视角,剖析了阿迪契在后殖民时代对民族性的思考;刘萌怡从《迷失的孩子》和《呼啸山庄》的后现代互文出发,阐释了英国黑人无根的身份困境与家园愿景。最后,以“寻找”为关键词,东北大学的杨林副教授对本组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指出本组探讨的核心问题可分为“寻找过去”“寻找家园”“寻找爱与幸福”,并强调“爱与幸福”正是当下构建“家园”的核心要义。

 

 

 

本次分论坛涉及话题众多,不同角度对世界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深入探讨,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具有启发性,观点新颖,具有原创性,为世界文学和文学伦理学研究注入活力。最后,分论坛召集人何卫华教授进行了总结,对设置这一分论坛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各位发言人、点评人和志愿者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分论坛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 ? 2014 江南平台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教学楼

电话:027-67868297 传真:027-67868437电子信箱:sfl@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