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old > 新闻中心 > 外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教师赴韩参加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5-10-13 09:03来源:未知作者:admin点击:
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日-7日在韩国首尔和釜山召开,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挪威、马来西亚等近20个国家的20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日-7日在韩国首尔和釜山召开,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挪威、马来西亚等近20个国家的20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我院六位老师应邀参加。此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联合韩国东西比较文学学会、韩国东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韩国釜山大学等共同举办。会议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儒家经典、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民族文化、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与实践、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韩国儒家传统等子议题展开研讨。
罗良功教授应邀作了题为《阿米里·巴拉卡诗歌的伦理转向》的大会主题发言,他从巴拉卡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自我发现与伦理身份重新定位出发,剖析了推动这一时期巴拉卡诗歌形式转变的诗学观,即诗歌形式作为伦理表达,并由此将巴拉卡的三个主要诗歌创作阶段分为两种诗学实验模式:诗歌形式无涉伦理(作为垮掉派诗人时期),诗歌形式自觉表达伦理(作为黑人民族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第三世界主义者时期)。罗教授还以韩国国家科研基金资助重大课题“叶芝的东西方解读”课题组专家身份参加了“叶芝的伦理意义”小组研讨,并作了“叶芝战争诗歌的伦理解读”的发言。李俄宪教授主持了小组研讨,并作了小组发言。在题为《二战时期日本左翼转向作家作品中的伦理身份要素研究》的发言中,李教授认为日本左翼作家在作品创作中无法摆脱的是自己的伦理身份定位和伦理身份的异位问题,而这种定位或者异位的过程和结果是解读他们作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他着重探讨了左翼转向作家的战争文学特质。朱卫红教授的小组发言题目为《< 陆犯焉识>中称谓的伦理意蕴》,她分析中国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从主人公陆焉识的命名着手,结合文学伦理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揭示这些不同命名背后的伦理意蕴以及称谓语对该小说叙事进程的推动作用。张强教授的小组发言题目为《对哈金和李昌来小说伦理的比较研究》,他认为哈金和李昌来都以描写祖国及同胞的生活为主,并自觉或不自觉间用于判断自己小说中人物的伦理标准都是东亚儒家文化和美国个人主义伦理的混合物。小说的主人公也因此常常不明就里地陷入一种道德的矛盾纠结之中,使小说整体上呈现出“创伤叙事”的特征。张甜副教授的小组发言题目为《自我流放之旅——评埃利•维瑟尔小说< 意外>的伦理选择》,她认为作者结合二战犹太大屠杀的历史语境和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用米德拉什和悲叹这两种犹太教释经方式诠释大屠杀幸存者生与死的伦理选择,小说主人公的自我流放之旅在所逝之人的重现、时空错置的耻辱感中启程。华翔老师的小组发言题目为《论布里克的伦理困境:<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小说围绕一个酗酒的失败者,一个对丈夫失去吸引力的少妇和一个患有癌症的老头展开。这个家庭中充满了虚伪、暴力、贪婪、奸诈。一个夜晚谎言一个个被戳穿。作者在这部剧中充分展现了家庭伦理的错位与混乱,让人心灰意冷,无所适从。唯有爱与关怀才能解决问题,让家庭伦理回归正常,才是唯一出路。
此次国际研讨会既是我校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展示,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走向国际学术前沿的重要一步。我院教师积极参与,借力作为,有助于推进我院文学学科发展并为今后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责任编辑:)
      old
      推荐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明友教...
      熊兵教授应邀赴华中农业大...
      我院在川建立首个教育实习基地
      2015年江南(中国)八六励志...
      湖北文化海外传播中心招标...
      湖北省日语教学研究会成立...
      我院刘东虹教授为外院师生...
      我院在2015年校运动会中再...